线程数究竟设置多少合理?

  1. 1 需求背景
  2. 2 一些共性认识
  3. 3 常见服务线程模型
  4. 4 工作线程的工作模式
  5. 5 量化分析并合理设置工作线程数

1 需求背景

Web-Server通常有个配置,最大工作线程数,后端服务一般也有个配置,工作线程池的线程数量,这个线程数的配置不同的业务架构师有不同的经验值,有些业务设置为CPU核数的2倍,有些业务设置为CPU核数的8倍,有些业务设置为CPU核数的32倍。工作线程数的设置依据是什么,到底设置为多少能够最大化CPU性能,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。

2 一些共性认识

Q:工作线程数是不是设置的越大越好?
A:肯定不是的
(1) 一来服务器CPU核数有限,同时并发的线程数是有限的,1核CPU设置10000个工作线程没有意义;
(2) 线程切换是有开销的,如果线程切换过于频繁,反而会使性能降低;

Q:调用sleep()函数的时候,线程是否一直占用CPU?
A:不占用,等待时会把CPU让出来,给其他需要CPU资源的线程使用;
不止调用sleep函数,在进行一些阻塞调用,例如网络编程中的阻塞accept()等待客户端连接和阻塞recv()等待下游回包也不占用CPU资源;

Q:如果CPU是单核,设置多线程有意义么,能提高并发性能么?
A:即使是单核,使用多线程也是有意义的
(1) 多线程编码可以让我们的服务/代码更加清晰,有些IO线程收发包,有些Worker线程进行任务处理,有些Timeout线程进行超时检测;
(2) 如果有一个任务一直占用CPU资源在进行计算,那么此时增加线程并不能增加并发,例如这样的一个代码:
while(1){ i++; }
该代码一直不停的占用CPU资源进行计算,会使CPU占用率达到100%;
(3) 通常来说,Worker线程一般不会一直占用CPU进行计算,此时即使CPU是单核,增加Worker线程也能够提高并发,因为这个线程在休息的时候,其他的线程可以继续工作;

3 常见服务线程模型

互联网常见的服务线程模型有如下两种:
IO线程与工作线程通过队列解耦类模型
IO线程与工作线程队列解耦
如上图,大部分web server与服务框架都是使用的这样一种IO线程与worker线程通过队列解耦的模型:
(1) 有少数几个IO线程监听上游发过来的请求,并进行收发包,即生产者;
(2) 有一个或多个任务队列,作为IO线程与worker线程异步解耦的数据传输通道,即临界资源;
(3) 有多个工作线程执行真正的任务,即消费者;
这个线程模型应用很广,符合大部分场景,其特点是,工作线程内部是同步阻塞执行任务的,因此可以通过增加worker线程数来增加并发能力,今天要讨论的是该模型worker线程数设置为多少能达到最大的并发?

纯异步线程模型
任何地方都没有阻塞,这种线程模型只需要设置少量的线程就能够做到很高的吞吐量,lighttpd有一种单进程单线程模式,并发处理能力很强,就是使用的这种模型,该模型的缺点是:
(1) 如果使用单线程模式,难以利用多CPU核心的优势;
(2) 程序员更习惯写同步代码,callback的方式对代码的可读性有冲击,对开发人员要求更高;
(3) 框架更复杂,往往需要server端收发组件,server端队列,client端收发组件,client端队列,此模型暂不重点讨论。

4 工作线程的工作模式

了解工作线程的工作模式,对量化分析线程数的设置非常有帮助:
工作线程工作模式
上图是一个典型的工作线程处理过程,从开始处理start到结束处理end,该任务的处理共有7个步骤:
(1) 从工作队列里拿出任务,进行一些本地初始化计算,例如http协议分析、参数解析、参数校验等;
(2) 访问cache拿一些数据;
(3) 拿到cache里的数据后,再进行一些本地计算,这些计算和业务逻辑相关;
(4) 通过RPC调用下游service再拿一些数据,或者让下游service去处理一些相关的任务;
(5) RPC调用结束后,再进行一些本地计算,怎么计算和业务逻辑相关;
(6) 访问DB进行一些数据操作;
(7) 操作完数据库之后做一些收尾工作,同样这些收尾工作也是本地计算,和业务逻辑相关;

分析整个处理的时间轴,会发现:
(1) 其中1,3,5,7步骤中(上图中粉色时间轴),线程进行本地业务逻辑计算时需要占用CPU;
(2) 而2,4,6步骤中(上图中橙色时间轴),访问cache、service、DB过程中线程处于一个等待结果的状态,不需要占用CPU,进一步的分解,这个等待结果的时间共分为三部分:
a. 请求在网络上传输到下游的cache、service、DB;
b. 下游cache、service、DB进行任务处理;
c. cache、service、DB将报文在网络上传回工作线程;

5 量化分析并合理设置工作线程数

最后一起来回答工作线程数设置为多少合理的问题。
通过上面的分析,Worker线程在执行的过程中,有一部分计算时间需要占用CPU,另一部分等待时间不需要占用CPU,通过量化分析,例如打日志进行统计,可以统计出整个Worker线程执行过程中这两部分时间的比例,例如:
(1) 时间轴1,3,5,7(上图中粉色时间轴)的计算执行时间是100ms;
(2) 时间轴2,4,6(上图中橙色时间轴)的等待时间也是100ms;
得到的结果是,这个线程计算和等待的时间是1:1,即有50%的时间在计算(占用CPU),50%的时间在等待(不占用CPU):
(1) 假设此时是单核,则设置为2个工作线程就可以把CPU充分利用起来,让CPU跑到100%;
(2) 假设此时是N核,则设置为2N个工作线程就可以把CPU充分利用起来,让CPU跑到N*100%;

结论
N核服务器,通过执行业务的单线程分析出本地计算时间为$x$,等待时间为$y$,则工作线程数(线程池线程数)设置为$N\frac{x+y}{x}$,能让CPU的利用率最大化。

备注:
$N(1+\frac{y}{x})=N\frac{x+y}{x}$

经验
一般来说,非CPU密集型的业务(加解密、压缩解压缩、搜索排序等业务是CPU密集型的业务),瓶颈都在后端数据库,本地CPU计算的时间很少,所以设置几十或者几百个工作线程也都是可能的。


转载请注明来源,欢迎对文章中的引用来源进行考证,欢迎指出任何有错误或不够清晰的表达。可以在下面评论区评论,也可以邮件至yj.mapple@gmail.com

文章标题:线程数究竟设置多少合理?

文章字数:1.8k

本文作者:melonshell

发布时间:2020-01-26, 16:32:07

最后更新:2020-01-26, 20:40:31

原始链接:http://melonshell.github.io/2020/01/26/tech5_thread_num/

版权声明: "署名-非商用-相同方式共享 4.0"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及作者。

目录
×

喜欢就点赞,疼爱就打赏

相册